在醫院裡發現諮商心理師專訪北護生死教育研究所所長李玉嬋醫院是現代人歷經生老病死的磨難場域,但是誰能夠即時地陪伴我們面對苦難的智慧呢?文=楊雅亭.攝影=黃念謹有些經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診療間,醫師匆匆告知你病情,但你的內心還有一大堆不安,你很想知道生病對未來的影響、要如何平復疾病引發的焦躁,還有愧疚疾病會加重家人的負擔……,但是醫師已是滿臉倦容召喚下個病患看診,他無力在第一時刻療癒你慌亂的心;你,只能靜默地離開。然而僅是一個觀念、一個制度的轉變,理想的醫療環境也逐漸實現。當諮商心理師走進各個醫療現場,不再局限於精神科,而是出現在婦產科門診、紅斑性狼資產管理公司瘡門診……,你發現,看病的心情變了。在婦產科,當醫生告知你必須接受一連串不孕症的治療,或是必須盡快決定是否進行流產手術;徬徨抉擇之際,醫生轉而推薦身邊的諮商心理師,他溫和地向你說明療程可能引發的徵狀,接納你不安的情緒,陪伴你度過醫療抉擇期,釐清你心底的困惑,助你找出癒後的應變計畫。再換個場景,在紅斑性狼瘡的病房裡,你大可毫無顧忌地跟心理諮商師吐露反覆發病的複雜心情,朦朧中竟也看出疾病的意義,竟然摸索出與病和平共存的方式……。這是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研究所暨癒心鄉諮商中心所長李玉嬋,告訴我們的醫療新景象。這些年來她與幾位諮商心理師合作,嘗試將心理諮面膜商帶入門診現場,結果發現即時與病人諮商對話,可以提振患者與家屬對疾病的療癒力。李玉嬋有感而發地說,美國民眾向心理師諮詢醫療健康心理問題很普遍,但是台灣對於諮商心理師的認識,多半停留在提供情緒宣洩的管道罷了。只是當疾病來襲,病人或家屬要忙著接應複雜的醫療程序和病程變化,醫生忙著處理病人的生理健康,等到病人或家屬覺得情緒困擾嚴重,再求助心理工作人員,往往已經錯失心靈療癒的黃金時刻,於是在不同科別編制諮商心理師的制度,可以主動地察覺病患及家屬的身心壓力與生活困擾,並協助醫護人員有效覺察病人的情緒與需求,以便通盤地診斷,協助做好身心合一健康管理的治療機會宜蘭民宿。婦產科裡的隱諱聲音 「有時候只有在門診,你才會發現需要幫助的個案,比方說,流產這個禁忌的話題。」這些年來李玉嬋在協助孕婦進行流產諮商時,發現面對非預期的懷孕,錯愕之餘,更讓女人困擾的是要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做出是否要流產的決定。「懷孕是壓力事件,流產手術更是讓人覺得既難過又沮喪的壓力。」一旦女性考慮以流產中止懷孕,都是非常隱私的話題,有進行流產手術的婦女多年後難過地說,「我做流產手術時已經懷孕七周,後來才知道當時的胚胎已經有了心跳,可是我卻記得護士告訴我,那只是肉塊……。」更有婦女氣憤地表示,「我很清楚我非做流產手術不可,但是連續看了三個醫生,沒帛琉人願意幫我、支持我,好像這是最大惡極之事……。」還有一個中年女子,即將進行十一次的流產手術,對女人來說,每一次的手術,都是一場身體浩劫,女人虛弱地說,我已經盡量避孕,但是先生就是不願意配合,我只好拿掉……。追究她的家族史,才發現墮胎是家族慣有避孕最後防線,女人的身體成了欲望的祭壇……。夜裡,有些女人聽見嬰靈的哭喊,節慶時,悼念未曾謀面的孩子;有些女人因無法為自己的身體作主而沮喪……,內心的吶喊轉為不自主的悲傷。李玉嬋說,流產不是孕婦一人可決定的,已婚婦女須取得先生的同意,未婚少女須取得監護人的同意;一旦女人意外懷孕,會直覺想到家庭的中心價值、家人房屋出租會希望她如何決定,結果家庭中擁有較多資源者,通常擁有較大的決定權,要兼顧女人的自由意願並不容易。研究顯示,未婚墮胎的少女,伴侶走向分手的機率也偏高,李玉嬋詮釋,人工流產的決策歷程往往成為親密關係的重大考驗。以往女人在手術後就匆匆消失了,我們無法協助調整重大醫療事件對她們的生活影響。而諮商心理師進駐婦產科門診,提供猶疑於流產決策的女人,身心靈與社會的全面照顧,幫助女人平復失落的心情,學習面對壓力、接受自己的選擇,找出日後兩性親密關係如何自處及如何計畫生育的方法。如果妳很厲害,告訴我怎麼做才能不怕打針? 不同於婦產科的急性門診,與慢性病共處更是一大考找房子驗,李玉嬋經常聽見慢性疾病患者的心聲是:「剛開始擔心病魔奪走性命,但是在疾病的折磨後,漸漸地對死亡的憂鬱卻被另一種擔心取代,擔心自己無法好死,受盡折磨,又連累家人…… 。」「要喚起慢性病人的療癒力,除了協助患者適應疾病的特性之外,患者本身性格、社會支持力,都是重要的影響。」她以電影明星「超人」為例,意外墜馬摔傷頸椎而被宣告癱瘓的超人克理斯多夫.李維,一度失去求生的意志,後來他被妻子的話語給感動,妻子說:「不管你變得如何,你還是你,我依然愛你!」家人的愛支撐他活下去的勇氣。「病人及其重要他人對疾病的反應,是療癒的關鍵。」如果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新詮支票貼現釋疾病意義,會帶給病人正面的影響。「此外,發掘疾病對病人的意義同樣重要,讓病人覺得困擾就是存在痛苦的意義。療癒力即是協助病人從受苦中去創造意義。」李玉嬋分享陪伴青光眼而幾近失明的父親受苦經驗,在聆聽父親的苦痛後,她發現最關心家人的父親,最擔心孩子也可能飽受失明之苦,於是對談之間,父親竟然為自己的苦難找出一絲絲的存在力量:「我是在為孩子尋找一種如何在黑暗裡,卻保有心中光亮的生活方式。」讓慢性病患者擁有自己的控制感,更是療癒的重要關鍵,李玉嬋回想,在一個腎臟病人的身心復健團體,一位阿嬤淚汪汪地說:「老師,如果妳這個心理師真的厲害,就告訴我要怎樣才能不票貼怕打針。」這群病人每周要洗三次腎,每次要用一根非常粗的針插進血管,有時候必須忍受好幾次皮肉之苦,才能完成插針;於是李玉嬋讓團體成員彼分享打針的心情與應對妙方:有的病友開始分享找出誰是技術最好的護士,有的病友則是在打針時以幻想轉移焦點……,「有人分享的快樂會是加倍,有人分擔的痛苦會是減半。」透過團體的意見分享,病友可以覺得並不孤單。李玉嬋強調,在分享過程中,陪伴當事人去建構出對自己有效的解決方式,是最好的方式;當疾病主宰生活,病人經常覺得無力,然而每次訂立一個可以完成的小目標,並努力達成,無形中生命的自我療癒能量也逐漸擴張。醫院是現代人經歷生老病死室內裝潢各種磨難的場域,誰能夠即時提供療癒我們生老病死的智慧呢?李玉嬋說,迎生送死,看似自然卻讓人震撼;老,是一種漸進失能的過程,如何歡喜以對;病,則是突發的苦難,熟悉又可怕的成長磨練。我們既擔心要離開親愛的家人,又害怕進入死亡的旅程,更要辛苦地抉擇要不要依靠醫療技術維生……;說穿了,人生注定布滿種種失落經驗,那麼誰能夠陪伴我們在失落中增長一點點智慧呢?如果讓醫療版圖,即時補上心靈照顧的拼圖,那麼流盡悲傷的淚水後,終將滋長出溫柔的療癒能量。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結婚西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10eaelp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